通过不断的历练,我有一个心得,手下做出一个软件,给我用的时候,我好歹也是一个程序员出身,也干了这么多年技术和产品,一个功能多动两下鼠标找到了,能难得住我吗?或者说一个按纽文字写的很晦涩,我看一遍,稍微动脑筋一想就明白了,但是另一个白痴的我起作用了,如果看什么东西能够不加思索地去用,我就觉得这个产品很顺畅。但是,有的时候我亲手设计的产品,设计完了我用的时候就精神分裂了。周鸿祎设计的,但是白痴周鸿祎开始用,用一下就觉得别扭,一段文字看一下,怎么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呢?我马上会告诉产品经理,这个有问题。
我做产品,至少有一半的灵感从用户那得来的,不是说用户会具体告诉你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做,这可不能直接问用户,用户具体需求,一个个案需求不能听,那样会被用户牵着鼻子走。用户需求同理性,把自己置于用户情景中,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来抱怨,这个抱怨的根源是什么,你就会发现,你想得再好的产品,这里也会有很多问题,自觉不自觉,做着做着按照自己想法做。要从用户的思维模式出发,使用户体验找到最好的感觉。
我一直强调用户体验,所有的体验都是要从用户出发,作为我们行业专家,特别是各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因为你在行业里混久了,经常参加行业高端论坛,结果同行讨论问题,往往同行加强,你讲一个道理,你做一个产品,同行一定认同。但是在中国,往往一个高端人群都很认同的产品,在大量的中低端人群,很难认同,中国互联网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在高端用户和真正的主流用户上,谁能够跨越这个鸿沟,谁就能够从用户角度出发。
三是处处留心
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在开产品讨论会的时候才叫改善用户体验,下了班或者没事的时候,这事就跟我没关系了,这种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产品体验无处不在,任何事情都是产品体验。比如坐航空公司的飞机,整个登机过程,机场安检的流程是糟糕的用户体验。如果不幸摔伤了腿,拄着拐杖去医院,当然很多现代化的医院改善了,但是按传统医院的流程,永远不知道先到哪儿划价,然后再去交费、拍片子,让你楼上楼下跑很多来回。包括著名的笑话:在北京西直门的桥上,所有司机都会觉得走入了丛林一样。如果去过美国,美国的路牌和中国的路牌相比,中国的路牌总是当你看清楚以后已经上错了道路或者已经到了下一个出口,但是美国路牌会提前提醒你。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无处不在,如果能够处处留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并上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想为什么会抱怨,这个东西怎么改善。如果我是道路设计师,如果我来设计医院,如果我来设计摇控器,大家用的手机、车钥匙,会发现这里面有很糟糕的东西,你思考的过程,可以提升自己对体验的感觉。
行业专家容易有行业误区,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太熟悉了,审美疲劳了,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有时候做一个用户,没有耐心,很暴躁。在你的行业里,用户用你的产品出错了,你会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程序出错了再重装一遍不就得了。
大家买车的时候对车不了解,听着推销员天花乱坠的介绍,你可能不会关心这个车的某个螺丝是什么做的,可是到自己产品的时候,你巴不得把技术细节都展现给用户,也不管用户懂不懂。很多人买家电,真正懂家电的技术吗?很多人因为家电长得好看,或者现场推销员一顿天花乱坠忽悠了,把彩电买回家,买了很多功能回家,回家自己最能用的还是音量键、开关键和频道键,摇控器上大部分键都摸过吗?电视机有看照片的功能,你是否把SD卡往里插了呢?你如果插了一次,就会知道这个功能不是给人设计的。
我有时候会说,很多功能做得像找抽型功能,说你没做吧,你做了,功能都有;说你做了吧,用户用起来很难。为什么鼓励大家在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就是为了发现用户感受,培养同理心。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在上班那几个小时,处在一种用户的模式,能让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过去一个好的诗人,不是天天在屋里看唐诗三百首照着抄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而是他有赤子之心,有胸怀,到处采风,游历名山大川,和朋友交往,才能有这种灵感,很多产品的灵感来自于在产品之外。据说苹果设计师来苹果之前,设计最酷的产品是马桶,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设计苹果的人是一个设计马桶的人,你们不觉得在白色上有共同的灵感吗?
四是没心没肺
就是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最好的产品不是完美的,而是优美的,是优雅的,能解决用户问题,但是一定不完美。苹果的产品还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有一点或者几点能够对你有强大的诱惑和感动,这就够了。所以没有缺点的产品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