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于信任的关系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单独的关系,所以有大众宣传性质的社交工具就不好用了,比如微博,而类似于QQ、易信、微信这样的工具正合适。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所拥有的便利与快速的特性,所以手机上运行的微信、易信等工具就变成了企业与客户沟通,重建信任的主要工具。
品牌社群
很多人都喜欢把苹果的粉丝和小米的粉丝当作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都喜欢把1000粉丝理论或个性化建设挂在嘴边,但是往往忽略了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是苹果还是小米,他们最本质的经营模式就是品牌社群。
早在2001年的时候,国外的两名学者Muniz和O’Guinn就明白的说出了“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的概念,所谓的品牌社区就是社群,只不过社群中的人都是在使用同一个品牌,而且社群是建立在完整的社会关系之上,专门化,并没有地理的限制。
品牌社群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并不按照地域来建立,而是把对品牌的感情当作建立的基础。在品牌社群的概念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品牌社群,顾名思义,品牌才是社群建立的基础,因此社群也都是特定的;第二,品牌社区的建立能能打破空间的限制;第三,品牌社群建立的基础是一群使用同一个品牌的人,这些人都拥有完整的社会关系,品牌社群就是一种特殊的社群。
Muniz和O’Guinn也都说到,品牌社群的特殊就在于共同意识、相同的仪式和传统,还有就是责任感。
共同意识:就是社群中的人要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比如都喜欢同一个品牌并使用,以此作为彼此交流的基础,并且也是和社群之外的其他人相区别的特征。
相同的意识和传统:品牌和社群的意义就是依靠一样的仪式和固有的传统来传播,也让社群的文化,意识等精神内容不至于消亡。
责任感:社群中的人都会有一种责任感,就是为社群负责,为其他的群成员负责。
上面所说的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品牌社群实质所在,也是建立品牌社群的前提,无论是少了哪样,都不可能把品牌社群建起来。
西方的研究社群的人一般都会给出这样的社群定义:社群就是一个实在的组织,只不过这个组织中的人有一样的价值,行为准则和目标,而且每个人都会把社群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由此看来,品牌社群也是有着自己的统一价值观和目标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进行等级和角色的区分,来把粉丝区分开,然后利用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有奖有罚的手段来影响和干预社区的行为,提升群成员或者群外人对社群的认同感。
提升社群的认同感,就可以加强群成员之间以及群成员对品牌的信任,也可以增进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共同意识,让社群情感更充沛,这样也可以使社群的行为效果更明显,也可以为群成员带来更多好处。在建立品牌社群的时候,维护品牌的关系以及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把品牌背景和文化内涵建立完整并注入社群中,提供群成员沟通和交流的需求,变成群成员都认同的品牌要素。
一个品牌社区中包含的各种关系还有规范其实都是特殊的社会资本,这就需要品牌把社会资本重新建起来,并且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品牌密码》这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克·汉伦对汽车、手机、衣服、牙膏和吃的物品等的品牌社群做了大量严谨的分析,他觉得,如果要把一个品牌社群运营好,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有品牌故事、要有品牌的文化信仰、要有社群的偶像、要有完整的制度,要有敌对者,要有相关的仪式,还要有好的领导。为什么要有敌对者呢?因为如果一个品牌有很多敌人,那么社群的危机意识就会增强,社群里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团结在一起。
下面来具体说一下:
品牌故事:这是建立品牌仪式的基础,也是构建社群精神的前提,更是粉丝之间需要讨论的内容,是粉丝认同品牌的重要原因。
品牌文化和信仰:这就是粉丝聚集到一起的原因,也是群成员的共同想法,就好比小米的“快到极致”,粉丝们都会去跑分,小米的众粉丝在买到新机子之后,都是在第一时间跑分。
偶像:这个就是群成员共同喜欢的一个人,可以是企业的标志性人物,比如乔布斯,也可以是某个明星或者团体。
完整的制度:在社群内部,也要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权力分工,角色扮演,不同的群成员要充当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力。还是拿小米举例,小米的论坛只会邀请够级别的人,在社群里面也有不同的奖惩办法。
敌对者:上面已经说了,一个好的社群总会招来其他品牌的嫉妒,而这些人确实会给社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也会让社群中的人更加众志成城,因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好。
相关的仪式:是群成员得到身份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群成员忠诚于品牌的前提,现在比较典型的就是小米的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