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还包括鼓励者、助力者,等等。
除了上面这两种因素之外,塑造品牌人格,还需要了解竞争对手。这是为了避开竞争对手的品牌人格定位,如果和竞争对手一样,那就失去了“品牌人格化”的意义。比如,大部分品牌都将自己定位为消费者的“亲密关系者”,美国一家户外品牌却对消费者说:“别买我。”与竞争对手彻底差异化的品牌策略,塑造出拒绝过度消费、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方式的品牌人格,最终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心。
为品牌打造“人格化”特征,有一条捷径:找到与品牌最契合的“代言人”,代言人的人格就是品牌的人格。让代言人直接“开口说话”,就是最好的品牌文案。
比如维珍航空的“代言人”公司创始人理查·布兰森,是一个好玩成性、特立独行的人,看他说过的话:
◆ 人生不能只做大家都说对的事
◆ 做不可替代的人
所以人们也倾向于认为维珍这个品牌是一个很有活力、很有创新力的“人”,拥有这样的“人格”,品牌当然更容易被用户喜欢。
再如一加手机邀请韩寒代言,文案就很有“韩寒”的风格:
◆ 软的,要过硬。硬的,要变软。
◆ ONEPLUS×韩寒
◆ 1步1步来
◆ 做一台好手机,
◆ 未必所有人像我们实事求是,
◆ 但你能帮我们实话实说。
◆ 一个品牌是冷还是暖
◆ 握在手里就知道了
文案几乎延续了韩寒《后会无期》宣传文案的风格,精巧的文字游戏,恳切,又很有腔调。
完全没有偶像包袱的韩寒,平日在个人微博里很善于自黑,一加手机的文案也不例外。比如在一加推出的三段广告视频里,作为“代言人”的韩寒分别针对一加手机的体验、知名度和口碑进行了“自黑”:
◆ 一加手机登过美国《时代周刊》,这事儿,国内有几个人知道呢?
◆ 手感真爽?可全国就一家体验店,手感去哪找?
◆ 京东好评率97%,知名度不到10%吧?
表面是自黑,实际上是在自黑过程中将一加手机的优势和卖点都说出来了。可贵的是,它并没有避讳谈及自己的缺点:全国只有一家体验店,知名度还很低(尤其是在国内)。韩寒的“人格”和品牌的人格实现了重叠。因此文案一出来,就吸引了一批韩寒的粉丝,以及其他相同“口味”的用户。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一书的作者斯特克和博恩斯坦(Stec and Bernstein)说过:如果向消费者呈现“正确的”形象,那么拥有这些特征的人会为了让人注意他们的自我形象而购买产品;而那些不具备的人会为了让自己显得拥有这些特征而购买产品。品牌个性跟用户(或者他们的崇拜者)的个性越相近,用户就越乐意使用这种品牌,品牌忠诚度就越高。
也就是说,让用户买账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和品牌“人格化”之后的附加价值。人们购买产品,实际上是希望找到贴合、彰显或者弥补自身形象的象征物。
所以,品牌人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打造:
找到与用户之间的价值观契合;
从情感入手,找到品牌想要对用户说的话。
价值观契合,可以从情怀、梦想、理念、自我、信仰等方面寻找契合点。比如锤子手机的品牌文案:
◆ 天生骄傲
以及创始人罗永浩在宣传中提及的“匠人精神”的文案:
◆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只是认真
将品牌塑造成一个在浮躁的时代仍然坚持认真的骄傲的匠人形象,从而与目标群体达成价值观的共鸣。
从情感入手,其实就是戳中用户的“软肋”。比如Nokia N9 不跟随UNFOLLOW微电影文案:
◆ 我的真实,会为我证明自己(范冰冰版)
◆ 如果多一次选择,
◆ 你想变成谁?
◆ 不,这不是选择,
◆ 而是对自己的怀疑。
◆ 我能经得住多大诋毁,
◆ 就能担得住多大赞美。
◆ 如果忍耐算是坚强,我选择抵抗。
◆ 如果妥协算是努力,我选择争取。
◆ 如果未来才会精彩,我也绝不放弃现在。
◆ 你也许认为我疯了,就像我认为你太过平常。
◆ 我的真实,会为我证明自己。
将品牌打造出一种“不跟随”“不盲从”的人格特质,足以打动一大批用户的心。
在新一代人的消费观念里,价值观、情感、关系认同更重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希望有人感同身受,可以指点我的生活,但不希望有人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
所以,尽管品牌人格化是为了讨人喜欢,但千万不要迎合讨好用户。真正的“可沟通性”,一定是建立在欣赏和认同的基础上的。
让我们大胆地谈谈性,你懂的
2011年5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把私奔的消息发布到微博上,瞬间爆红,转发量高达7万多,一时间被网友们戏称为“私奔体”。
杜蕾斯敏锐地捕捉到这条热点微博中的关键词“男女”“私奔”“幸福”,在第二天下午便原创一条微博,很快掀起第二轮的话题讨论:
◆ 私奔需要准备3样东西:1.杜蕾斯;2.现金;3.一起私奔的他(她)。大家说呢??
性,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杜蕾斯很善于抓住那种“有一点禁忌感,又大胆谈性”的感觉,制造一点点“大家都懂”的暗示,再加上文字的幽默感,因而很容易在网络上掀起话题。
比如2014年平安夜的一条微博:
◆ 希望你今晚收到宝贝,而不是宝贝儿。
再如电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