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明星订制的小礼物等等,这样一来,手机就不重要了,也并不是买卖的核心,交易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服务,手机就是个为服务来服务的工具。
小账号,大作用
网络上每一个账号的使用者都会在社交的圈子里面结识其他人,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人,也会去构建自己的小圈子,这些动作都是企业需要用心观察的,只要明白了这些,才可以找到最适合企业的融入这些圈子的方式,对于创业的企业来说就更为重要,还可以防止企业盲目地进行投资宣传,有可能企业花了大力气,但是却没用到点子上。
反观社交的圈子,它的特点也给企业或者创业者能够在社交平台拉拢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提供了方便。先融入圈子和圈子里的人混熟,然后在推广企业的品牌让圈子里的人都关注企业的微博和微信,再让现有的用户关注,这样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企业希望那些陌生人或者认知程度很弱的圈子中的人关注企业的微博或微信,把他们拉拢成粉丝,那就很难了。因此企业的微博和微信就可以先从老客户下手,先让他们关注。
在微博刚出来的时候,微博的运营部门常常会把一些名人、内容和公司的账号推荐给人们,那么运营部的人就经常会碰到有网站或企业过来,希望可以在微博上推荐自己的账号,这种做法从某个角度上看,的确是可以增加关注的人数。但是随着微博的发展,运营部门就看到他们所推荐的账号、内容和人们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就使得推荐的账号和收听的客户的互动效果很一般甚至都互动不起来。在看到这个事实之后,运营部门就渐渐把推荐的数量变少,而是作为桥梁,让企业和自己的目标客户建立起关系,进行互动沟通。
运营部门对所有过来希望推荐的企业,都会有几个建议:
首先,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微博账号,让客户知道并进行关注。
其次,网站定时会群发邮件给订阅的用户,在这些邮件里面就应该写上网站的微博账号,让订阅的用户知道并关注。
第三,开展一些互动的活动,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和已经关注的客户更好地交流沟通,让他们去为企业做宣传,把企业的账号和活动告诉更多的人。
如果这些办法都能够做到位,那么起到的效果就是,不光现在的已经关注的客户和企业的关系更牢固,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客户,让消息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会为企业拉来更多的客户。
微信在有了公众账号之后,就明白微博推荐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因此就用了滚雪球一样的方法,就是如果一个公众账号想要等到认证,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达到认证数量的订阅用户,否则就不会认证。这个做法就让微信公众平台在前期,有大量的餐馆把自己的微信号印在桌子上,让进来吃饭的人都订阅,其他的企业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的可以进行沟通的平台,都再不断地贴出自己的微信号,让客户来订阅。在已知的案例里面,还有一些创业企业甚至在实际当中来和自己的客户沟通,让客户订阅自己的官方微信。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没有区别,都是为以后的活动或者互动打下人数的基础。
就拿招商银行的公众微信来举例,不用微信来推荐,招商银行自己就预备了很多的资源:在自己的网站,广告还有给客户的电子邮件中都添加上微信账号进行推广。结果就是在两个月之中,招商银行的粉丝人数就突破了100万。这些粉丝就是原来招商银行的客户,只不过就是进入了招商银行的微信圈子,让招商银行以后管理和服务更容易。
在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就是以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只不过在那个阶段,关注的人群还有限,等有了微博之后,就真的是进入了全民关注的时代,随后出现的微信被人们知道并使用的时间更加迅速,先发展的一般都是给后发展的铺路的。通过微博企业所得到的收益让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看到,也让行业内的企业迅速明白,拉拢客户,增加粉丝的数量才是自己的目标。有的企业感觉自己的效果平平,原因也在于此,企业如果用心去和客户沟通,与客户形成一个良好圈子,就算是花的时间多些,效果也是值得的。在微信出来的时候,企业对此已经很明白了。
企业和创业团队在处于社交圈子的时候,最早想到的方法就是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和用户群,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建立一个新圈子。这就让现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的大部分在占了便宜,抢了先机,这个情况,从相关的数据上就能看出来,比如粉丝数量、点击率等等。从某个角度来讲,最开始出现的社交圈子比如拼的就是企业和人们现有的实力,把这种实力网络化。而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就会给其他企业和人们一个信号,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加入进来,寻找新的赚钱的机会,就像是微博的老号就是为了满足客户对内容的需求,而微信则是把现实中的客户拉进互联网的圈子。
企业和创业公司不光是想要拉拢到很多的客户还希望把这个过程尽量地缩短,而且还要依托已经存在的客户拉拢到更多的客户,说白了就是鸡生蛋,蛋生鸡,无限循环。不过如果要是没有老客户,没有自有资源,没有庞大的客户数据,那就只能依靠微博或微信的内容来让客户订阅了。而如果想依靠内容让客户订阅,做出来的内容就必须让客户感觉到有用或者有意思。因为如果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