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微博例子
2. 善于思考,灵感迸发
显然,创意是建立在惯于思考与善于思考的基础之上的。不一定非要冥思苦想,但起码要经常处于思想活跃的状态。只有不断地思考,才会有奇思妙想,才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3. 善于捕捉,借题发挥
每天都有新闻,每段时间都有热点事件,就看你是否有敏感性、是否能抓住某个热点与自己的企业结合起来。由于热点本身具有很高的号召力,那么借题发挥的微博帖子显然可以借助热点事件的力量顺势获得较多的关注。
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我国曾经出现了抢盐潮,此时就有人借助了此热门事件,发出了不要哄抢的号召(如图3-13 所示)。
图3-13 借题发挥的微博例子
第4章 吸引关注的眼秋
【本章要点】
第10天 增加你的粉丝数量
第11天 拓展你的微博人脉
第12天 展示你的迷人风采
几乎每个人都想在微博上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但是真正用微博时却发现吸引别人的关注并不那么容易,这既与你的粉丝数太少有关,也与你的微博人脉尚未建立有关,还与你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有关。
第10天 增加你的粉丝数量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许多人在微博使用初期会发现,自己所发的微博帖子常常无人问津,这实际上与初期粉丝数量少有直接的关系。
4.1.1 粉丝太少是件苦恼的事
1. 粉丝少则感受不到微博的威力
微博虽然威力很大,但在粉丝很少的时候你是感受不到的:你好不容易构思的好信息发布后却杳无音信——几乎没有人转发与评论,这未免会让人伤心,并且可能产生 “微博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厉害”的埋怨。
不少个人或组织都会碰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刚注册使用微博的一段时间内,要么自己微博首页上的信息不多,要么发布的信息常常也没有人转发或评论,要么没有多少人可以交流,似乎传说中强大的微博在你的眼中变得冷冷清清。
这其实就是微博使用初期的瓶颈期。这一时期比较明显的标志是,你的粉丝数量较少(如个人低于300 粉丝,企业低于500 粉丝),你发布的微博数量不多,你关注的人也不多,你发布的微博的转发与评论也很少。
2. 粉丝少则在微博里无影响力
很明显,在微博初期的瓶颈期,你在微博上几乎没有影响力。
没有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你发的微博没有人转发与评论。请注意,微博与其他的应用平台不同,对于各条微博信息,没有其他应用平台上所谓的浏览次数或点击次数,它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每条微博的转发数与评论数上,如果这两个数字都很低,那么你发的微博的影响力就很小。
显然,如果你发的多数微博的转发数与评论数都很少,那么你整个微博的影响力就不大。
因此,不少企业与个人在微博使用初期是比较纠结与苦恼的,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体验到微博强大的威力,有时甚至会因此而放弃使用微博。
当然,影响力大小还与帖子创意水平的高低、互动频率与互动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
4.1.2 “1+3+3+5=3”实用训练法
在微博使用初期增加粉丝有许多方法,我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了较为实用的 “1+3+3+5=3”训练法。
1. “1+3+3+5=3”训练法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通常需要争取将粉丝数提高到300 人以上,才更容易感受到微博的传播优势。当然,在重视粉丝数量的同时,粉丝质量也很重要。
我在长期的微博使用教学培训中,创造了在微博使用初期的 “1+3+3+5=3”训练法,即花100 个小时以上,关注超过300 个人以上,发300 个以上的帖子,与他人互动500 次以上(含转发、回复等),最后争取到300 个以上的粉丝。
2. 训练法要点
我提倡的 “1+3+3+5=3”训练法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这在微博使用初期是必需的。
第二,寻找关注有价值的账号,主要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者或你的组织的潜在用户或受众,兴趣相同者之间会更容易互粉。
第三,发帖子提升影响力,主要是体验并练习撰写、发布帖子,逐步提升你在微博里的影响力,并通过长期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来吸引关注。
第四,体验互动沟通加深参与度,主要是熟悉微博中的互动交流,并通过有水平的评论来获得更多的粉丝。
3. 客观理解粉丝数量
对微博粉丝数量的追求多数是在微博使用初期,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则更需要关注的是微博的质量,如相关性、地域、粉丝的粉丝、活跃度、互动度及消费力等方面。
只有你的粉丝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才有意义,而那种只注重粉丝数量不注重质量的人,实际上是面子工程。特别是一些人或组织花钱买粉丝,更是要不得,这不仅表现出 “虚伪”,而且明眼人是可以通过查看你的粉丝看出些许端倪的。
4.1.3 学着用用各种网络风格体
常见的网络风格体有很多,经常被用于微博营销的有凡客体、丹丹体、咆哮体、卖萌体、淘宝体、牙尖体、私奔体、hold住体及TVB 体等。
1. 学习使用凡客体
凡客体是凡客诚品(VANCL)广告文案的宣传文体,最早出自前奥美创意总监、远山广告合伙人邱欣宇之手。该广告以VANCL的两位代言人韩寒及王珞丹为主角,其文体很有特点,意在戏谑主流文化,彰显该品牌的个性形象。这种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