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不对的、片面的

 微博负面     |      2021-11-02 16:17

  客等。微博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社会化媒体,它本身聚合了众多其他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可以分享文字、图片、链接、视频,可以回复、评论、引用,所以它是一款功能比较全面又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的社交产品,因此深受用户的青睐。企业在这样一个人气旺盛的平台上开展营销是明智之举,但是不应该以点概面地认为微博营销就是社会化营销。有些企业直接将微博营销等同于社会化营销,让自己的团队只做微博营销,这些都是不对的、片面的。社会化营销法则可以简单地被归纳为10个字:布点、连线、成面、引爆、监测。布点就意味着企业应该在众多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平台,全方位地开展社会化营销,而不应选取某一个点,毕竟我们的用户可能活跃在众多的平台上,只有布好点,才能最大范围地挖掘我们的用户,起到好的营销效果。企业要布局社会化营销战略,仅仅开展微博营销是不够的,合理的做法是——广泛撒网,重点培养。

  2.6.5急于寻找快速增加粉丝的方法

  如何快速地让粉丝数量得到增长,这是每一个做微博营销的企业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买粉丝。在笔者看来买粉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找公关公司买,一天买个10万、100万都有可能,但是那都是些僵尸粉,每个用户ID背后只是一个虚拟的账号而已,对于企业的营销没有任何价值;另一种方式是找新浪微博买,不过新浪微博卖的不是粉丝数量,而是企业资源位,将企业的微博主动推送到微博用户的面前。

  2011年京东商城的微博有了新浪的推荐,一周粉丝涨了20多万。但是这些粉丝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一般的中小企业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费用。而且,即使企业花得起这个价钱,短期内增长了大量的粉丝,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日常运营工作,粉丝也会慢慢流失。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增加微博粉丝不是目的,留住粉丝并将其转化为用户才是核心。企业进入微博这个平台最好不要急于求成,一方面要熟悉用户、平台,另一方面要摸索运营方法,积累人气,再渐渐地推广企业和树立品牌。

  2.7微博营销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所有企业都在问什么是微博营销成功的关键,有人说是粉丝数、内容、创意、互动等。但是笔者认为微博营销本质上还是利用社交网络,那么它的核心关键还是“人”。只是这个时候的“人”具备了双重身份,在信息的传播流程中扮演着自媒体和传播者两种角色。一方面在产生信息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流的节点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所以微博从某种意义上也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将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是其产品和服务的代言人。如果他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好,那么他的圈子里的大部分人都会认同这个产品。反之,消费者要是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好,那么这种坏口碑会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扩散。所以企业微博营销的成功其实就在于做好以下三件事情:吸引粉丝、留住粉丝和转化粉丝。

  企业在最开始推广微博、做活动、做宣传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来关注自己,从而扩大企业微博的影响力。同时,企业通过发布优质的内容加强与粉丝的互动,通过策划有奖活动来提高粉丝的活跃度、忠诚度,最后通过推广产品、营销活动等手段让粉丝购买产品,将粉丝转化为自己的客户。这一系列环节都是为最终的成交做铺垫,因为企业营销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销售,把产品卖出去才是王道。

  2.8微博营销赢在双系统运营

  微博营销不是一个点的工作,而是一条链的工程,它不是一次猛攻,而是一套系统的运营。企业最终要的并不是粉丝量、转发量,而是通过微博(粉丝)带来的实际价值,它可能包括销售、流量、曝光度、品牌、解决危机等。在尝试着去实现这些目的时候,企业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问题就在于企业是否具备供微博营销开展的运营双系统,即内系统和外系统。

  2.8.1内系统,建立微博自身运营体系

  微博是一个慢热型的营销渠道,有人说内容为王,也有人说创意为王,但不管谁为王,微博营销的效果需要慢慢地积累,这段过程比拼的就是运营能力。

  从账号的开通、第一批粉丝的积累、内容的创作、创意引爆,到客服工作,企业的目的无一不是:吸引粉丝,留住粉丝,挖掘粉丝价值。这三点仅仅靠内容或者创意,无法做到微博营销价值的最大化。要保证企业微博正常地运营,并持续地产生价值,就需要一个运营流程体系,从中能够清楚看到微博运营有哪些工作,需要多少人,该如何去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保障企业微博运营工作有序稳定进行,不因人的变动而停滞或受到影响。对企业而言,稳定比什么都重要,有了体系才可以保证稳定。

  笔者在最初运营微博的时候,有次微博编辑因家有急事,连夜赶回家,笔者到第二天上班才收到她的请假短信和邮件。无奈之下笔者临时安排另外人暂代运营,结果当天下午接到领导电话,说微博上的内容有些混乱,风格大变。笔者才想起那些内容规划、发布时间、粉丝互动要求等都是由笔者口头上与原编辑进行沟通的,没有形成规范性指导文档,临时负责人不知道。虽然此次没有闯大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