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春等(2012)以传统的PageRank算法为基础,从用户活跃度和博文质量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博主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引入博主传播能力这个因子,设计了新的影响力排名(Influence Rank)算法模型来评估博主影响力。[12]
4.政务微博“有事”应对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务微博的功能之一是推动政府工作,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传播信息固然重要,同时也承担着社会动员的责任。法律明确规定,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大限度。这方面,公安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微博提供了很好的样板,通过微博的力量,让各地各层次的人都参与进来,成效显著。
5.政务微博“有事”应对的社会评价。应对突发事件,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我们认为,妥善处置事件及善后,它的真正基石是共同的价值观。政府的举措,其最终目标符合社会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然后在一个一个环节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不同元素的集合构成不同的系统,大的系统又可以不断地分解成小的系统。当系统形成合力后,就会向这个方向运动。政务微博是否应对得当、应对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评价,这种评价可以通过抽样调查、随机访问和技术监测手段获得。
6.政务微博“有事”应对中的竞争者。评估有时候需要参照物,而同一事件中其他类型微博的表现,或者说竞争者的表现,就是一个对照。譬如说政务微博与传统大众媒体的微博、名人微博相比较,在各项考察指标上有怎样的差异,差异的根源又是什么。如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微博,那么争取话语权的预期目标,就会落空。
(三)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监测
政务微博作为新兴媒体,给信息传播、网络问政、社会管理创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政务微博毕竟还处在发展时期,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和民意表达的方式方法,制约着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
我们了解和评价一家大众媒体,有一些主要的指标,如发行量、读者结构、广告额、读者第一选择率等,这类数据可以从媒体自身宣传资料中获得,也可从第三方调查机构发布的每年度的媒体业发展报告中得到。一般情况下,人们购买媒体广告并不是对当期产品的认识,而是基于以往的印象,对特定的媒体有一个质量预期。
政务微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效果如何,也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以期不断提高政务微博的应对水平。除了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日常的数据监测之外,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测。
1.报道效果监测。信息产品与普通消费品不同,很少能以标准化检验其质量。一般来说,微博报道的效果与报道的内容、频度、时段等有关,更与微博的粉丝数、活跃粉丝数、评论数、好评数等有关。一是报道的到达率,在选定的访问对象中有多少收看了当期微博,到达了多远的地域边界;二是报道的影响力,多少访问对象相信报道,认同其叙述的角度和观点,又有多少受此报道影响而采取行动(评论、转发);三是新增的粉丝数和其他媒体的转载率。
2.舆论引导效果监测。为了研究广告到达率和影响力,人们设计了一整套指标来监测广告激起的反应,如特定时间、区域内销售量的前后变化,营销过程中客户的提及频度等。就政务微博而言,舆论引导主要有三点:是否有效设置了议题?是否相信传播的事实?是否认同微博的观点?这说明,政务微博并非越红火越好,粉丝越多越好,还要观察舆论传播是“正向”还是“反向”,只图哗众取宠的微博并不能得高分。
3.个案监测与分析。通过技术手段,我们能够实现全天候的跟踪监测,采集基本数据,大致能勾勒出政务微博的图景。但在危机应对中,一切会发生变化,还需要对典型的个案进行监测与分析,提高监测质量。个案监测中,可以对微博在一个短周期内的传播信息、受众状况、舆情的生命周期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从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正如一条平缓的小河在转弯时会变得湍急,暴露水面下的秘密,个案就是这样一个坎。
4.访问。访问是传统而有效的办法,灵活而直观,可以获得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监测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可以访问微博的粉丝,这是直接的对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会关注微博、对微博的基本态度、对信息的信任度,以及同其他媒体的比较,等等。这种访问就必不可少,许多信息并不能在数据上看出来。另一种是间接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相关人员、研究者与社会名流,他们是知情者而又没有利益冲突,会比较清楚政务微博的缺陷。访问以提出问题为主,这份问题清单需要充分准备,以便完整地询问到有关微博传播效果的各方面。
注释
[1]“黄金4小时”法则:参见凤凰网《商务周刊》2010年11月2日。
[2]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沃斯、[新西兰]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顾瑞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冯志生:《培养危机公关意识 主动应对公共媒体》,广东政法网,2011-04-04,冯志生为广州市黄埔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哲学硕士。
[5]冯启榕:《重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