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使用产品的情况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

 知乎负面     |      2021-12-27 09:29

  另一个方法,尽量在文案中使用更少的元素。比如,你要告诉用户产品(或服务)什么时候抵达,不要同时呈现“时间”和“距离”两个元素,择其一即可。在这里,准确性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给用户制造多余的困惑。

  文案要给用户提供方便,站在用户的角度给出清晰的信息,方便用户掌握情况,做出选择。举个例子,在手机地图上可以直接叫车,这时打车软件会弹出窗口,窗口的文案怎么写很重要,比较这两则文案:

  ◆ 试试一号专车

  ◆ 出租车等太久,试试“一号专车”吧!

  ◆ 叫车成功率更高,服务更周到哦

  ◆ 打不到车 试试专车

  ◆ 本次行程车费预估约64元

  ◆ 您还有总价值9元专车券可用

  ◆ 附近有80辆专车正等待为您服务

  很明显,后者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站在用户角度考虑,详细提供了用户所需的信息,一目了然。如果你是一名想要叫车的用户,你当然会更愿意点击后者。

  给出清晰的信息,需要遵循几个要点:

  表明给用户带来的好处,使用诸如折扣、优惠、返现之类的关键词;

  模拟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过程,事先解决这个过程中用户可能遇到的困惑;

  尽量提供更多必要信息,为用户提供安全感、控制感;

  将信息数据化,条目化。

  文案的“善意”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时候,它很可能只是一句废话:

  很遗憾,本次开放购买预约已结束

  别灰心,您可关注下轮开放购买

  用户没有在开放购买环节买到产品,当然会感到很失落,所以文案会在提示信息后面加上一句“别灰心,您可关注下一轮”,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一句废话,这一轮没有买到,谁不知道可以关注下一轮?但有这么一句话在这儿,和没有这句话,区别很大。

  首先,类似这样的“废话提示文字”,可以给用户提供行动的意义和原因:在提示用户做事的同时,给出一个理由,能够有效促使用户完成行动。理由是什么都好,哪怕是一句废话也好,用户在乎的不是真相,而是“提示”本身带来的动力。

  其次,提供安慰和鼓励。文案时刻体贴用户,就意味着它必须时刻从“积极”情绪的角度对用户说话。比如,当用户在你的页面上完成一组操作,文案就可以适时出现,鼓励用户:

  ◆ 恭喜您成功……

  ◆ 现在就可以……

  在用户的操作出错时,用于提醒的文案也不要使用负面词汇:

  ◆ 出错了

  而是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提供答疑和关于下一步行动的友善建议:

  ◆ 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没网。稍后再试一次吧!

  页面宕机的时候,也不要粗暴地出现一个大大的“404”标志,然后说一句:

  ◆ 网页崩溃了

  你还可以像知乎这样写“宕机页面的文案”:

  ◆ 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

  ◆ 来源链接是否正确?用户、话题或问题是否存在?

  不仅贴合产品,而且善解人意,很实在地提醒用户要检查哪些情况:是不是链接来源错了?是不是话题不存在?

  文案懂用户,有时候要比用户自己更懂他。比如某相机APP,在年末会针对用户这一年的使用数据做一份统计,推送给用户,如果按照一般的方式来写文案,很可能是这样:

  ◆ 全年照片数:×××

  ◆ 去过13个城市

  ◆ ××%的照片是在一天中的××时间段拍的

  ◆ 全年拍摄照片最多的一天:×月×日,拍摄了××张照片

  但这样就变成了单纯的数据统计,用户很可能只会一扫而过,对自己使用产品的情况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

  比用户更懂他的文案,需要这么来写:

  ◆ 你去过13个城市,超过98%的人

  ◆ 在地球上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吧?

  ◆ 中午是你的摄影创作高峰时段

  ◆ 44%的照片是在中午拍的

  ◆ 今年9月8日对你有特别的意义?

  ◆ 你在那天拍了83张照片

  ◆ 你的照片如果都冲印出来……

  ◆ 连起来比自由女神还高78米

  贴心,形象化,生活化,文案用这样的方式帮助用户回忆了一年的人生历程,而不仅仅是他使用产品的枯燥数据。

  文案如何做到“比用户更懂他”?

  重点是:不要让用户来关注你的产品,而是让他先关注自己。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就是这样:单纯罗列数据,用户从中看不到自己;引导用户回忆他这一年的人生,用户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案是懂他的。

  文案懂用户,实际上就是满足了用户的某种心理需求,而所谓“需求”,都源于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文案要做的,不仅是找到用户的这个目标,而且还必须在恰当的时候让用户感知到自己有这个目标。

  具体手法有两种:一是指出用户“现实状况”中的不合理之处。当然,并不一定是直接指出来,也可以像上面这一系列文案那样,直接用文案引导出用户的需求:对“回忆”和“使用场景重现”的需求。

  二是点出用户的“理想状态”。比如知乎的文案:

  ◆ 总有一个领域

  ◆ 你比别人更专业

  ◆ 好品味,与世界分享

  ◆ 赞与谢,及时收割

  ◆ 整理也是一种创造

  并非每一个用户在现实中都“专业”“好品味”,都能够收到“赞与谢”,都有“整理”的能力,所以,这些文案实际上是在塑造一种“理想状态”的用户,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