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方法,面对同一个事实,换不同的方式去说,避免陈词滥调。比如,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极少有人会因此而做出改变。科学研究的结果,吸烟会提高癌症发病率,这是一个已经被普及的科学结论,没有人怀疑,即使是那些抽烟者也并不怀疑。可是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真相,早已不具备冲击力,更无法带来行动(戒烟)的契机。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那些讲述吸烟危害的文章下面,很多烟民吐槽:“太吓人了,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人们的行动是需要理由和契机的,很多时候,研究数据不能够冲击和震撼人的思维,是因为太抽象,所以,为了促使人们行动,好的公益广告通常都会将关于健康的“庞大”命题置于人性化、可以被清晰感知和理解的情境之中。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这句文案:
◆ CANCER CURES SMOKING(癌症治愈烟瘾)
这则广告获得2003年坎城平面大奖。整个广告没有任何背景和图案,只是呈现一排安静的文字,却相当有震撼力。
人性尺度原理运用的重点在于让抽象的事实变得形象、可触摸,真实性并不重要(比如从逻辑上讲,抽烟并不一定导致癌症),重要的是具备足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人们相信并记住这其中的关联。
“削掉”丈母娘的水果削皮器
产品的功能诉求,如果直接说出来,通常没什么意思,比如刀子的功能是切东西,特点是锋利,那么文案就不应该干巴巴地说一句“很锋利”,而是应该使用各种方式将“锋利”这个功能特点形象化,这样才有可信度。
厨具品牌Anjali的水果削皮器广告是个很好的例子,“削皮”这项产品功能很形象化地被放大了:它削的不仅是果皮,凡碍事的东西,全都能削掉。
比如削掉“丈母娘”:
削掉“黑手党”:
还有削掉“亡命赌徒”,等等。
这一系列平面广告的文案是:
◆ Get rid of the unwanted.(摆脱一切不需要的。)
通过塑造各种需要被“消除”和“摆脱”的角色,生动传达出产品的功能诉求:削掉神烦的果皮,不在话下。比起直接说“削皮”,当然更可信。
第四辑 从标题到文字
打开“好奇心缺口”:标题的写法
信息泛滥的时代,一则文案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而在这短短几秒钟时间里,如大卫·奥格威所说:“阅读标题的人数是阅读正文人数的5倍。除非你的标题能帮助你出售自己的产品,否则你就浪费了90%的金钱。”
所以,要将产品最吸引人之处,也就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内容体现在广告标题中,体现在最显眼的地方。
好的标题是一个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让人顺势阅读的“好奇心缺口”。
“好奇心缺口”这个说法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他认为,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产生了。有缺口就会有痛苦,当你想知道一件事却不知道的时候,就好像身上很痒总想伸手去挠一样。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缺口。
每个人的认知和见闻都有缺口,但并非人人都能意识到,所以,一则文案的标题,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先让读者意识到“缺口”的存在,也就是说要让读者意识到他们需要知道些什么:让他先感到“痒”,他才会去挠痒。
就文案而言,最有效的是那些向读者承诺了利益的标题。“每升油让车跑得更快”“免受粉刺之苦”,类似的表达永远最容易吸引消费者继续阅读,尤其是那些有实际需求的消费者。
这类标题可以参考公式来写:怎么做+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比如这则受到奥格威盛赞的痔疮药广告:
◆ 给我们寄钱来,我们给您治痔疮;要不就留着您的钱,也留着您的痔疮。
要明确地将用户想要的结果提炼在标题上,不要将你的“卖点”雪藏起来,比较这两则标题:
◆ 鲜为人知的交易秘密武器×××
◆ 鲜为人知的交易秘密武器×××,让您获利翻5倍以上
明确给出实际的好处,更吸引阅读。再如:
◆ 便宜便捷的在线课程×××
◆ 如何通过×××在线学习省下9成培训费
与其说便宜,不如直接说能够帮助消费者省下多少钱。
最好将“卖点”提炼得具体一些。如果针对的是少数群体,标题中就要出现针对这些群体的语言。比如:
◆ 学会这些英文单词,你就可以在广告圈(或其他圈子)混了。
如果是针对某一个地区,出现具体的地名更能引发读者兴趣。要细节,要具体。
在标题中加入“急迫感”也是一种方法。比较这两句文案:
◆ 使用×××,在家工作赚进10万美元
◆ 使用×××,今年在家工作赚进10万美元
在标题中加入时间这一限定元素,显得更为急迫,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和行动。
在合适的情况下,标题中最好直接出现品牌名称。否则,80%不看正文的读者,即使认真看完标题,也没有对品牌留下印象。
要打开读者的好奇心缺口,不妨试着像写新闻那样写标题。
使用这样的词语:“令人惊异的”“强烈推荐”“现在”“忽然”……不要小看这些词,它能够直接刺激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