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基数与概率,营销计划的应有之意
记得一年前的岁末,有一晚和朋友闲聊到这样一个话题:营销计划的落地,到底依靠什么?
是执行力吗?如果方向就是错的,执行力越强,南辕北辙得越远。
是企业资源吗?如果真是如此,资源丰富的企业就应该基业长青、千秋万世。
是市场环境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有计划和没计划已然没有区别。
那晚,最后达成的共识是:从宏观、不可控层面看,当营销人员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寻找推脱责任的借口。从微观、可控的层面看,营销计划落地后,营销人员其实只需解决两个问题:基数与概率。
乍一听,很多营销人员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两个数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营销计划有什么关系?
其实,说得玄乎点,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未曾离开过基数和概率这两项铁律。
先说基数。在营销计划中,规定一定的工作量是计划落地的基础。当我们要完成一件事情时,提高工作量是一个“笨办法”,但这也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比如掷色子,需要一个6点,你掷1次和掷10次是不一样的,因为掷10次掷到6点的概率肯定会更高。做销售,何尝又不是如此。要开发一个潜在客户,如果两个销售人员分别对他拜访1次和10次,当然是拜访10次的那个销售人员更有机会成功。换句话说,当没有一击即中的方法时,通过提高基数,扩大工作面,也是确保取得好结果的有效办法。
再说概率。正如基数部分所言,规定一定的工作量,是计划落地的基础,那这个“一定”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又怎么确定呢?这就涉及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个概念:概率,即控制概率。
控制概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提高概率,通过提高业务技巧,签订潜在客户。一般业务技巧好的销售人员拜访客户3次以内基本能谈妥,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可能需要7次左右,弱一点的人员可能需要10次及以上才能最后敲定。所以,在营销计划里指明方向和陈述方法是提高概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经验概率,比如签订一个潜在客户,拜访1次的成功率是5%,拜访7次的成功率是60%,拜访10次的成功率又降到了30%,那么应该规定销售人员拜访多少次才合适呢?显然,我们更愿意将拜访次数控制在7次左右,因为经验数据告诉我们,拜访7次左右签订客户的成功率最高。
问题又来了,概率是从经验数据而来,那么经验数据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简单点说,当然是靠平常日积月累。众所皆知,企业愿意花更高的工资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营销人员,就是看中他们的经验感觉,更确切地说,其实是企业有了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数据,能更好更快地为企业带来效益。例如,他们知道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一个8折的促销活动市场会有多大的反应,一场准备充分的200人会议营销又会有多少人签约。但是,很多营销人员没有去留意和积累这些数据。结果,企业花了有工作经验人的工资,用了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营销人员。
经验数据是感性的,也是不稳定的。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不仅仅会积累经验数据,更会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筛选、提炼和总结经验数据,将经验数据进行二次定位加工,剔除偶然因素、异常数据。比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营销计划上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但它可能已经经过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计算。
也许,我们不仅需要营销计划的落地,更需要基数与概率的不断规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达成每一件事情,又何尝不是在扩大基数与提高概率上努力呢?
黄润霖
2015年1月19日
前言
营销计划类的书,这不是第一本,也不会是最后一本。
如果说,从纯数字角度谈营销计划的来源、分解、匹配、考核,这本书应该算得上是第一本。
这本书不是让大家知道各类营销计划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怎样写营销计划才会更吸引人,其他营销计划书籍就相关内容早已笔酣墨饱、不赞一词。
笔者之所以决意写这本书,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2013版的《用数字解放营销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少漏洞和瑕疵,所以希望通过本书,对这个遗憾有所弥补;其次,营销计划的量化在国内的营销界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可能有一个明确的数字目标,但这个数字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逻辑推算出来,而是通过“拍脑袋”决定的。
其实,从事数字类的营销培训和书籍撰写,很多时候都是出力不讨好。一是量化类的书籍,要想消化、理解其中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学习者拿着纸笔,跟着传授者的思路亲自演算一番,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就像教人游泳、骑自行车,如果学习者不亲自试一下,仅仅用社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去“领悟”应用科学的专业知识,自然容易头晕眼花。二是量化营销涉及应用科学某些复杂公式的换算,要彻底弄懂,还需一定的数学基础,这也成为量化营销普及度不高的门槛之一。
本书从营销计划入手,将每类计划分为目标设定、目标分解、资源匹配和计划考核四个部分,用“数字”这条主线贯穿全书。另外,根据各计划的目的差别,内容介绍也有所侧重。目标设定部分注重讲解目标数字的来源,目标分解部分侧重分解的数字原则和依据,资源匹配部分侧重考虑投入产出,计划考核部分则更多聚焦在数字的比对和矫正上。希望这样的介绍,有助于读者对本书的写作思路和目的更加了解。
北京博瑞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博瑞森)可以算作我的老朋友了,张本心先生十年如一日培养的精英团队,为本书从创意到成型提供一如既往的专业服务,博瑞森自身的定位与推广也日臻完善。我要真心感谢本书的策划人马优女士,是她的提议触动了我撰写此书的动机。对幕后的编辑、美工等工作人员,在后期书稿成型上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同时,还需要感谢的人,有我的妻子黄译萱女士。在写稿期间她为我提供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那份相守相携,那份夫妻间的信任与理解,让我更感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在此向我那平时因为工作而无暇顾及的儿子致歉,你已经是三年级的小男子汉了,希望你能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最后,愿每一位读者能在本书中有所获益,即使收获只有那么一丁点,也算成人达己,我愿足矣。
引子为什么要用数字控制营销计划
一个公司的销售业绩,到底是超计划完成好,还是照计划完成好,见仁见智。
销售超额、销量翻番,自然是皆大欢喜,求之不得。但超计划销售的背后,企业是按超计划配备产能,还是遵循原计划仍然疲于奔命?市场利好,销售却按部就班,没有弹性且不能调整的计划,会不会是蓄意地、有组织地进行生产浪费?
计划好坏,无关结果。失控的计划都是坏计划。
一个公司的销售业绩,是用定量指标控制好,还是定性指标控制好,可能大多数人都默认定量指标优于定性指标。但是每每落到计划上时,定性指标却总是战胜定量指标。
从大大小小计划中的“要怎样”到执行计划中的“怎样干”;从“实现销售翻番”到“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100%”;从“客户开发数量达到千余家”到“客户开发数量达到1280家”,虽然只是毫厘之差,却已谬以千里。
计划好坏,无关目标是否宏伟。不能衡量的计划都是坏计划。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是供应链总监,台湾人,做事严谨、刻板,不苟言笑且沟通困难。
一次年末,销售超额完成,完成率达到175%,年会上当全公司都在欢呼销售形势一片大好时,这个台湾籍的供应链总监却出乎意料地向销售部门发难:“这是糟糕透顶的一年!”他用了“糟糕透顶”这样一个形容词开始他的感慨。
“虽然我知道全公司都在庆祝销售超额完成,但是全年12个月,没有一个月出货是按照计划的。有的月份出货量超出计划的两倍,有的月份出货量却连计划的60%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线和仓库每天都在‘暴饮暴食’。谁能告诉我,明年是按年初计划的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