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个游戏的实战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微博带来的新变化,充分利用微博带来的新机遇,把被动变成主动,用微博治疗微博。
第二章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全国性传播时代。过去,由大众传播机构统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被草根媒体和大众传媒的大众参与传播所取代。人们传播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一条新的文化景观。微博传播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微博传播的繁荣不仅体现了人类传播的本质,而且释放了人们的表达欲望、游戏精神、伦理关怀和政治感受。
利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理论,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微博沟通实践,全面吸收现有研究成果,通过理论思考和案例解剖,系统研究各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响应和媒体响应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第一节微博传播的多重面向
莱文森(2011)认为微博革命优于任何旧媒体、新媒体或新媒体,其短信的收发几乎立即完成,而不是其想法和写作。微博上只有一两行字,在手指之间完成、发送和接收。这样,远程交流就像近距离交谈一样容易和毫不费力。此外,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微博传递的信息,只需要一个条件:读者需要在线跟随你的帖子。微博也可以发送给特定的群体,也可以只发送给一个人。也就是说,微博不仅是历史上最快的书面媒体,也是人际交往和公众交流的最佳组合。[1]微博被中国网民戏称为围巾,上面的微博被称为围巾。由于上述莱文森所说的革命性突破,围观者改变中国已成为中国电子媒体人的共同期望,有些人甚至称微博改变一切。
微博的出现使信息的写作和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意和直率。微博开通的各种登录方式使大量用户能够通过手机、互联网书籍等客户即时更新个人信息,打破了以往媒体更新周期过长、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它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用户可以更随意地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这里,媒体从上到下传播新闻的广播模式已经开始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点对点传播,即互动模式。在传统的沟通模式中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也转变为新的沟通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者。微博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影响整体情况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些人甚至认为,无论如何关注微博都不过分。
微博在短短的微言中,传达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对人间大义的执着、对社会公理的折磨、对腐败的追求、对价值体系的对抗、对真相和事实的核实、对秩序缓慢形成的共识……这是一个几乎完全由人们自觉参与的空间。在不可避免、不可消除的混乱表象下,一个国家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间话语体系之前,从垄断和长期主导的话语和叙事模式上取得了突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各方面)走自己的路。
一、微博传播体现了人们强烈的表现冲动
人类有传播的天性,微博符合人性,使人们的表达欲望空前释放,从而蓬勃发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开启了心理学领域的第三个思想趋势。他将人类行为分为表达性行为和应对性行为两类,并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当代心理学已经放弃了一些与它有关的领域,因为它太实用了。例如,因为心理学专注于实际效果、技术和方法,而对于美、艺术、娱乐、游戏、惊喜、敬畏、快乐、爱、快乐等‘无用的’对于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小说家、人道主义者、鉴赏家、价值论家、神学研究者或其他追求乐趣或终极目的的人来说,反应和终极体验几乎没有发言权。
马斯洛认为,“表现”不仅“常常是没有动机的”、人类天性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并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而不是迫于外在压力做出的有目的的反应,因而“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按照马斯洛对表现行为和应对行为的这一细致区分,电子媒介人的网络传播行为,应该说基本属于“表现”的范畴。微博平台上大量没有明显功利动机的传播行为,正是这种表现冲动的自然流露。
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等单位组织的调查[6],微博的主要目的是自己写作,其次是分享和关注。用户在微博上的主要行为是写微博、发表意见或发泄情绪(占用户的74%),主要内容是个人情绪(占用户的76%)。
微博传播中的表达冲动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将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创造、共享和保存。[7]在创造意义上,电子媒体人是电子内容的创造者和时尚潮流的领导者。原创和转移帖子是网络文本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所谓原创,是指网民在特定主题下原创或原创的特定网络文本,包括对其他原创文本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