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作为公众意见集散地

 微博负面     |      2021-12-05 15:14

  1.在突发公共事件微博应对中,政府不能缺席

  2012年,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微博用户占其中的60%。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成为推动突发事件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微博作为公众意见集散地,其低门槛、草根的信息发布形式,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和真实性缺乏。[1]在这样一个微博时代,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往往有较大的震荡,导致刺激性意见出现并汇集为舆论,一些不实信息会在网络中病毒式传播,这些不实信息通常是指由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正规传播渠道不畅通形成的流言和主观捏造的虚假内容即谣言。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危机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手段和方式是传播。微博是网络传播工具,但传播主体依然是政府。因此,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中缺位。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同时也承担着议程和框架设定的功能与职责。“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Gitlin,1980)。所以,政府的框架设定,不是在微博上表现某种事件报道,而是呈现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这才是政务微博所需要扮演的主体形式。

  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务微博作为言论的意见领袖,利用微博裂变式传播和庞大用户群体的优势,可以及时畅通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以权威信息发声,及时辟谣,掌握舆论主导权。如果进行正确的引导,舆论会有助于事态的解决,如果引导缺位或不善反而会形成阻力。这个阶段信息的发布应该更着重于事态的进展,全面详尽地向公众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稳定舆论,防止局面失控,引导社会秩序理性、健康发展。

  2.提高新媒介素养,加强对微博舆情发展规律的研究

  “媒介素养要求领导干部包容开放,了解、使用新技术。截至2012年底,多达8万家的政务微博共同发力,扭转了官方声音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弱势。特别是公安微博异军突起,成为耀眼的新媒体使用代表。伴随新技术的推动,新一年‘微’概念将会继续发酵,领导干部主动接触新概念、学会新技术,在新的传播平台上有所作为成为当务之急。”[2]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对待网络舆论的态度、方式和手段,可以证明,中国各级政府管理者的新媒介素养和应对微博等新媒介的能力亟待提高。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传媒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3]而新媒体素养,则是公众运用网络新媒体来传递信息,实现传播目的能力与修养。新媒体素养也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在实践中提高,也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充实。

  政务微博是服务沟通的平台,也是展示机关工作人员新媒体素养的舞台。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必须具有相关新媒体应用知识的储备,日常的训练和模拟,才能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合理运用新媒体,将政务微博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在突发事件中,微博也成了谣言滋生、扩散的重灾区,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恶意炒作和左右网络舆论,操纵网络民意,形成“网络暴力”,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直接危及社会稳定。而微博中的网民极易产生从众心理,被一些伪造的内容所操纵。如果政府缺乏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了解,会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出现缺位和错位。政务微博是倾听民意表达的窗口,微博“@+关注对象”的方式,可以使民众与社会机构直接对话,缩短了民众与社会机构之间的距离,民众关注政务微博,也是希望社会机构能够帮助百姓解决一些难题。因此,政府要积极探索利用微博搜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将微博从单一的信息发布转变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群众提出疑问或建议、政府部门解答疑问并改善服务的良性循环。

  3.快报事实、速表态度、持续跟进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上会出现各种消息以吸引受众,一旦得到网民的认同,就会很快扩散开来,被反复转发或评论,形成一个主导性的舆论。当政府面对突发事件“舆情危机”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压力时,信息的不透明使传闻和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如果总是违背新闻的基本传播和运作规律,采取一些硬性且粗劣的宣传手法,甚至以谎言掩盖事实愚弄公众,公众难免会有被忽视和被欺骗的感觉。

  传媒学者芬克豪泽(Ray Funkhouser)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具体事件所具有的重要程度,以及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与新闻报道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他发现,媒介的报道并不能与事件的真实很好地吻合,部分报道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这类现象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微博传播中屡见不鲜。因此,微博传播的谣言,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