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城市都是靠自力更生来发展经济的

 百度处理     |      2021-11-09 17:24

  诤兔拦就量绻綟luor合作,投资14亿美元在首都环线上共同修建14英里长的收费公路。[10]Figg桥梁建设公司和Britton Hill公司共同出资修建了横跨伊丽莎白河,连接切萨皮克和朴次茅斯的乔丹大桥。1995年投入运营的杜勒斯绿色公路也是通过私营方式开发的,是一条长14英里,连接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和弗吉尼亚利斯堡市的收费公路。这是自1816年以来弗吉尼亚州出现的第一条私营收费公路,它充分展现了公私合营方式能在不增税的情况下有效弥补现有交通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

   随着政府部门的职能逐渐缩小到宣传推广和行政管理,大型企业及其金融合作伙伴开始响应兴建地方基础设施和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需求。例如,加蓬共和国在2009年启动的耗资30亿美元的贝林加铁矿建设项目,是中国在非洲投资最大的矿产开发项目。《财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修建横跨非洲大陆,连接从安哥拉的本格拉港到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两大港口的铁路工程。这是非洲历史上第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铁路系统,建成后将极大地推动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亿美元,为缅甸修建新的首都机场。[11]

   在欧洲,法国南部的米洛大桥是由埃法日集团筹资4.25亿美元修建的。埃法日是一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资产高达180亿美元的企业,对该大桥拥有78年的通行收费权。[12]2013年,英国财政部长邀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在英国南部的欣克利角参与核反应堆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工作。[13]

   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迫于政治压力必须在各地区和城市之间平均分配。这就意味着每个城市只能从中分得很小一杯羹,根本不足以支持重要城市开发竞争优势,使之能和其他对手在招商活动中一争高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始积极采用公私合营方式,利用本地资源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和进行工业开发。此外,城市也不能指望国家政府根据自己独特的产业集群特点对基础设施进行定制开发。当地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利用附近城市和企业的帮助,自我满足对独特基础设施的开发需求。

   例如,宽带基础设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存在大量数字化需求的城市,无法依靠国家或省政府对其服务密集型产业群进行扶持。港口城市无法依靠国家或省政府的资金投入进行现代化扩建,以满足和全球港口进行竞争的需要。此外,城市的机场和市区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虽然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对于支持城市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在由贸易、消费和私营投资形成的城市GDP份额中仅占较小的比例。可以说,每一个城市都是靠自力更生来发展经济的。国家只有在转变了新的发展思路之后才会取得成功,这种新思路即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州省,然后实现国家繁荣。

   显然,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这一宏大目标中的一小部分。城市能否催生足够的商业以实现繁荣富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条件是城市能够找到真正的财富创造源泉并做出积极响应。我们认为,创造财富的真正动力是大中型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小型初创企业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它们吸引大企业的能力,即吸引它们在本地城市区兴建全球和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以及生产和配送设施的能力。

   例如,拉斯维加斯的博彩业就被吸引到了中国澳门和新加坡,事实证明这一策略非常成功。劳斯莱斯公司投资5.5亿美元在新加坡建厂,为空客生产的A380客机组装发动机。仅此一项投资就为新加坡创造了0.5%的GDP。[14]通用电气公司(GE)选择在韩国釜山建立海外事业总部和海运事业部,以响应当地新兴的船舶工业以及大量相关企业的需求。强生公司把全球通用药物总部迁移到了上海。

   大多数城市无力自行建立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不过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加州的硅谷或巴西圣保罗的圣若泽杜斯坎波斯(巴西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总部和生产基地)。尽管从历史角度来看每一个大企业都是从某个城市发展起来的,但没有一个城市可以随意开发出全新的行业或大型企业。城市需要不断培育初创企业以提供就业和税收,但它们大部分的经济增长动力源自于对大型跨国企业的成功招商。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吸引合适的大中型跨国公司落户,在本地开展业务。

   跨国公司的发展

   大部分企业一开始都是从某个城市的小型公司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方面的需求。能够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才能获利,然后通过投资实现进一步发展。小公司取得成功之后会在同一个城市或其他城市开办工厂或商店,以便扩大同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至此,我们可以称其为中小型企业了。对一个国家来说,中小型企业在所有企业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能为国家创造数量最多的工作岗位和税收。再接下来,中型企业通过创新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会开始贸易,然后走上国际化生产之路,最终变成跨国公司。

   美国对小企业的定义是,员工人数不到250的制造型公司或年销售额低于700万美元的非制造型公司。[15]中型企业指员工数量超过250人、营业收入在1000万到10亿美元之间的公司。大型企业指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美元,以及贸易、生产、投资和采购活动实现国际化的公司。截至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共有8000家企业达到了大型跨国公司的标准。[16]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通常会把总部和生产中心转移到国内外市场中的其他城市,以实现更大的经营优势和生产效率。例如,波音公司把企业总部从西雅图搬迁到了芝加哥,ADM(阿彻丹尼尔斯米兰德公司)也决定把总部从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市搬迁到芝加哥。[17]关于城市竞相吸引企业总部落户的现象,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些甚至并不理性。比方说,为吸引波音公司入驻,芝加哥市给予的激励和优惠措施价值6000万美元,至于能否得到同样的回报还很难说。[18]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做法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分部的方式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这种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称通用汽车公司将于2014年把它的国际事业部从上海迁往新加坡。[19]

   进口商发现质优价廉的国外产品后,会将它们积极引进到国内市场。对大企业而言,产品出口会实现更大的利润,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中心向进口城市转移。例如,奔驰汽车一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豪华汽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卡卢萨兴建生产中心。米其林公司也是这样,一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法国生产的子午线轮胎,之后才收购美国的永耐驰(Uniroyal)和固特异(Goodrich)轮胎厂,然后把北美总部从纽约市转移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威尔市,在当地扩大生产设施。说到海外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因素。在米其林轮胎的案例中,由于担心公司会被收归国有,这家家族式企业不得不通过向美国市场转移的方式来保护品牌。

   大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控制市场份额的方式实现增长。当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建立起品牌效应时,它们会很快意识到国外生产带来的经济优势。对希望向海外转移生产的企业来说,它们更青睐具备各种成熟设施,处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或是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如此经过一段时间,企业便能进入更多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时,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国际化公司了。

   随着业务继续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和大陆,这时企业就变成跨国公司了。例如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可口可乐、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其他美国企业,全都是从本地小公司起步,先是渗透国内市场,然后才向全球扩展业务的。最终,这些企业全都实现了从国外业务中获得巨大利润的目标。

   我们不妨来看看通用汽车的发展路径。这家汽车公司始建于1908年,先是通过品牌收购实现在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多年之后才走向国际市场。1925年,通用汽车收购了英国的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Vauxhall Motors);1929年收购了德国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