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

 百度处理     |      2021-11-09 17:24

  一个“对手机科技感兴趣”的社群,没有共同的消费行为,我们认为小米社群很难持久。

   本书的作者秋叶的社群,也是一个季度定期推出一门新课,让学员通过新课学习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激活在线交流和分享的热度,逐步培养出一批热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而且高度认可秋叶PPT系列课程品牌。如果没有持续更新可以追加购买的课程,仅仅是学习PPT,有多少人能保持超过6个月以上的热情呢?

   传播受众——体验用户——忠实粉丝——铁杆社群,用产品贯穿整个社群经济链条,也许才是社群经济的基础。

   社群变现的第二种模式就是打入社群,择机推广。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建社群,你完全可以自己不建社群,但你可以积极打入高活跃度的、和你的产品目标人群高度重叠的社群里去推广你的产品,这就叫打入策略。

   我们在培训的时候,遇到一个客户,他是养鸡的,他问能否围绕鸡做一个美食群。我们的看法是围绕鸡怎么吃,做一个社群难度挺大的,毕竟爱吃的人是什么都爱吃,你即便做了一个美食群,也不可能天天去谈如何吃鸡,一定是什么吃的都聊。

   所以他的策略不是自己花费精力去建设社群,而是应该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养鸡和吃鸡的专家,培养这方面的专业能力,然后通过关系网主动打入高端美食家聚集的人群,在社群里刷存在感,成为他们的好友,然后逐步让他们有机会品尝他养的鸡,认可鸡的口感和特色,自发成为产品口碑代言人。这样他就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启动社群运营,又不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维护社群。

   在知识IP大本营,我们有一个小伙伴叫“狗哥”,他定位狗粮专家,一开始他也是想自己做宠物社群,但是我建议他先去打入养狗的宠物群,这样的群其实非常多,打入后一旦遇到有人请教宠物吃什么好的问题,他就出来很专业地提供建议,这样大家自然就对他产生认同感,顺便好奇他是做什么的,他的宠物狗粮就自然打开了渠道,慢慢滚动发展起来。

   社群变现的第三种模式就是社群代言,强势推广。

   社群能量也是分等级的,真正有能量的社群其实是明星粉丝群。明星粉丝群早就实现了专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大部分人为何要自己去运营社群,而不是直接购买明星的影响力,借助明星粉丝的力量实现商业转化?——原因是支付不起明星的代言费。

   像小米手机,最早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手机,依靠草根发烧友和网络口碑形成爆款,但小米手机销量越来越大以后,就不得不构建传统渠道,和京东开展线上合作,在线上建设专卖店,更重要的是也请一线主流明星代言,显然在这一点上小米手机下手慢一步,当时非常火的明星被OPPO和vivo拿下,小米手机在市场上落后了。

   请明星代言就是获得他们粉丝群的能量,明星的社群都有专业运营团队,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代言费和他们的购买力息息相关,和品牌构成了利益相关体,只不过要请一线明星代言,成本超出一般企业的支付能力。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社群的运营,一些人的社群也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人群黏性很强,相对而言请他们去做代言的价格是很多企业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自建、打入、代言是通过社群变现的3种模式,不存在哪种好,哪种差。不同的企业阶段,不同阶段的企业产品,应该思考选择哪种模式发展更适合就好。如我们认为自建和打入社群模式不适合某些产品和人群,这两种模式都只适合高级俱乐部,或者小范围连接,暂时不用或不能追求大规模变现的产品。如要卖电饭煲,应该优先考虑整合优质渠道,而不是打入社群或者自建社群去卖产品,这显然性价比更低。

   总结如下:

   第一种,自建社群。其实这种方式非常慢,并不适合大部分企业,而且运营成本和难度非常高,都需要专业团队专职运营,投入甚大。这种模式做社群,更适合吸引有能量的人形成圈子,然后一起去赚钱,并不是直接在社群里面赚大钱。

   第二种,打入社群。这种方式很适合初创企业或个人创业者,打入别人的社群择机表现,增加印象分,然后在合适时机巧妙植入广告,带动推广,逐步完成用户发掘,完成私下连接,最后甚至可以退出社群。

   第三种,代言社群。社群不是有灵魂人物吗?请他代言,让他替品牌说话,你很快就能收获一批他的忠实粉丝,加速你的事业变现,这一般都需要更大投入。

  1.2 好社群都会有的5个元素

   我们认为一个社群应该包括5个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可简称为“ISOOC原则”。

  1.2.1 同好

  1.2.1.1 什么是社群的同好

   社群构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是社群的成立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一群人聚集起来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社群同样如此,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

   社群必须先有明确的同好。什么叫有明确的同好?就是组织社群的人、加入社群的人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要进入的社群是做什么的。如果一个进群的人问:“这个群是干嘛的?”那么这个群的同好定位就已经出了问题。

   正如“趁早”社群活动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因为什么聚到一起?

   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

   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

   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

  1.2.1.2 有哪些更有黏性的同好

   怎样的同好才能让一个社群长期存在?

   我们的思考结论是,群里面的人要能借助这个同好连接,找到极大的情感慰藉、极大的互动快乐、极大的现实利益,三者满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续。

   线上线下团购或活动建立起的社群能不能变成一个社群?一般来说都不可能,因为不满足上面3点同好的存在,只能变成一个后续推广渠道,而且转化率越来越差。

   会员群能变成社群是因为有重复购买的福利。

   兴趣群能变成社群是因为有足够复杂的可玩度。

   情感群能变成社群是因为有足够有才华或有趣的同伴。

   蛋糕店可不可建社群?可以。因为通过做蛋糕,妈妈和小朋友都能得到快乐。把社群建起来,未来商业的转化也是可以实现的。

   理财产品可不可以建社群?高端用户财产需要隐私性,只能一对一。但是可以进他们的高端俱乐部社群发展用户。

   有人问能否围绕厨房小家电做社群,这个很难做会员优惠社群,毕竟厨房家电不是经常采购,也很难分享厨房小家电心得,还很难因为聊厨房小家电产生情感连接。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们都是一群致力研究厨房小家电的网友,可以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看法、新工艺,这是可以建立一个小众且持续存在的群。这里面社群能存在,就是因为有交流专业知识的需求,但这个群可能规模很小。

  1.2.1.3 哪些产品更适合做社群

   围绕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组建社群好不好?

   很多企业都问过这个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延伸性的产品才适合组建社群。产品有较为复杂的可玩性,那么就有做社群的粉丝基础。

   如果你的产品就是一个简单的甜甜圈,很难组建一个“甜甜圈”社群,因为围绕“甜甜圈”可以深度挖掘的话题太少。

   但如果你的产品是一部手机、一台汽车、一个单反,那么可以挖掘的交流话题就丰富多彩,有可能找到和你有一样独特体验的社群成员。

   为什么智能手机有发烧友,因为智能手机可以升级系统,可以换硬件配置,可以装不同的软件,可以配不同的外饰,属于可玩度很高、可以带来炫耀感的产品。那么这个产品是具备建立社群的粉丝基础的。类似的还有汽车、音响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