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的格式与内容
其实,活动总结没有固定格式,你可以使用Word文档、PPT或者Excel,甚至思维导图,来进行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的内容应当包含: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经验教训。看上去是不是很简单?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对于前两点,你需要对照最初活动设计的策划案,确认哪些需求实现了,哪些需求没有实现,以及有没有按时上线或者变更需求,这些都需要如实的反馈。
对于后两点,就比较考验功力了。要考察活动效果,首先你得了解数据的情况;同时你还得知道数据波动的原因,其中有哪些是自然波动,有哪些是做了调整导致的,还有哪些是外因所致,哪些原因是不可抗力;知道了数据波动的原因之后,你要对导致数据波动的原因的主次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什么因素对数据影响最大,哪些因素几乎没有影响,哪些是正面影响,哪些是负面影响。如果你无法知道这些,那么你也不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活动总结的关键与核心
坦白说,一份活动总结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你对活动效果的判定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对于经验和教训,我的建议是:大胆假设,积极再现。
举个例子,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活动启动时效果一般,上线一段时间出现了峰值,然后回落。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第一,启动效果一般,可能是因为预热期过短或者过长,下次做活动的时候应当适当调整预热期的时间。第二,如果出现峰值并非运营人员主动促成,而是活动本身周期性因素导致的,那么下一次活动时,运营人员可以主动采取措施延缓峰值回落,比如采用即时开奖,大奖即时呈现给用户的方法。
我在盛大积分工作的时候,曾经尝试过在活动标题栏上做跑马灯,将获得较好奖励的用户的中奖情况滚动播出,效果很好。虽然视觉上有一些山寨感,但瑕不掩瑜,我们不怕长得丑,而是怕别人不知道活动发出了大奖。
当然,上述只是大致描述一下思路,实际的活动总结肯定比这种理想状态要复杂得多。
如果要足够细致的对活动进行总结,我们之前提到的活动数据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关系到如何判定活动效果的好坏。我们在这里讨论两个原则。
成本测量原则
所谓成本测量原则,是指在活动设计阶段,设定一个总成本、人均成本以及活动目标值,活动结束时,考核成本是否在预期成本以内。
本活动预计可以带来10 000名注册用户,活动奖品总成本100 000元人民币。那么可知,总成本是10万元人民币,一个新注册用户的成本平均是10元人民币。
如果你花了8万元,带来了20 000名注册用户,那么这个活动效果是超出预期的。
如果你花了6万元,但只带来了5 000名注册用户,那么这个效果就需要运营人员反思了。
成本测量原则的预期是:将活动总成本控制在预算总成本以内,不超发,同时单个指标的成本越低越好。
KPI达成原则
KPI达成原则,是指在活动设计阶段,虽然提出了总成本和人均成本,但同时也提出了活动目标值,活动结束时,考核是否达成了活动的KPI。
还是上一个活动:
本活动预计可以带来10 000名注册用户,活动奖品总成本100 000元人民币。结果,由于某些原因,成本没有控制住,超发了10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个活动却因为超发的10万元人民币多带来了20 000名注册用户。
平均下来,一个用户的成本由原先预计的10元变成了不到7元。
那么,这算不算是一个好的活动效果呢?其实,效果是好的,但是如果活动成本控制在预算内,那么就更加完美了。
因此,KPI达成原则的预期是:用超出预期的效果来抵消成本控制不当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还需要说明,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老板的性格不同,财务管理的风格不同,因此,请遵循你所在的企业认可的活动效果判定原则,这才是最恰当的。
但无论如何,活动总结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地做。
以系统的观念对待活动策划
在日常的活动运营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活动的设计是类似的,虽然不同的网站(产品)的运营重点不同,但是从活动种类来说,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抽奖类活动:满足一定条件的用户可以参与抽奖,抽奖的方式可以是礼盒、转盘、彩票开奖结果、股市指数等,时效可以是即时的(立即开奖)和延时的(指定时间公布开奖结果),奖品可以是现金、实物或者虚拟物品(积分、游戏的道具、商户的优惠券等)。
红包类活动:满足一定条件的用户可以获得红包,红包中有一定金额的代币/代金券或者现金,有些可以提现,有些不可以提现,红包可以限制使用场景。
收集类活动:用户通过特定行为进行收集,收集后的物品可以组合或者单独进行兑换。比如“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就是收集类活动。
返利类活动:用户满足一定的消费金额和笔数,可以获得返利(可以是现金,也可以不是现金),返利获得的奖励可以限定使用场景。
竞猜(彩)类活动:用户参与活动,进行竞猜(彩),赢取奖励,多见于世界杯年。
活动的目的,无非是两个层面:第一,促进用户行为相关的目的:注册、活跃、付费或者转化以及其他需要短期进行提升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