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把用户体验的理念很好地融入其中

 百度处理     |      2021-09-28 22:44

  百度把用户体验的理念很好地融入其中,使百度搜藏和一般的收藏夹完全不同。

  一般收藏夹所能提供的服务只是地址收藏,用户看到感兴趣的网页后把其网址储存到收藏夹里面,下次上网的时候再找出来浏览。但是,如果那些网络地址更改或内容被撤销,用户就很难再找到这些网页。这就是地址收藏的最大弊端。基于这点不足,百度搜藏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收藏,当用户把自己需要的网址输入到百度的数据库中,百度搜藏就会自动提取网页的全部内容放入其数据库中。

  俞军以前作搜索引擎研究时发生过一起“悲惨”事件。在做百度产品的时候,俞军找了一大堆资料,足足几千篇文章,分门别类地在硬盘上储存了很多文件夹,并很具体地标明了该文件夹是什么内容。但是,有一天硬盘突然坏了,心血便白费了。

  如果使用百度搜藏,这样的“悲惨”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当然,搜藏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数据和内容,它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文件夹。一方面,百度搜藏也是实行注册体制,数据储存在服务器上,只要登录,用户就能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另一方面,百度搜藏带有目录性质。对于用户来说,这种目录能够使其快速方便地找到所需资料。对于其他收藏网友来说,因为百度搜藏有“共享”功能,只要个人愿意开通共享功能,任何网友都可以通过搜索请求,进入“个人在线图书馆”,通过标签来获取收藏用户选择的愿意分享的收藏资料。

  “Hi”,百度来了

  2008年2月29日,对百度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一大早,产品副总裁俞军就迫不及待地给员工们发了邮件,邀请他们第一时间体验自家公司研发的即时通讯工具——百度Hi。

  全公司上上下下,都为这个产品感到无比振奋。

  毕竟,百度之前并没有涉足过即时通讯领域,而这次却毅然选择了独自摸索,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事实上,2007年初,百度就已经酝酿着要推出自己的IM(即实时通讯工具)了。

  百度早就发现,大量用户在百度贴吧里面交换QQ号码和QQ群号码。

  俞军曾经说过:“百度开发任何产品都有三原则:有需求、有价值和有利益。”

  在百度看来,“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与同伴分享信息的愿望,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寻求志同道合的人。人对人、点对点的即时联系需求,正是IM能如此火热的主要原因。MSN、QQ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

  需求永远是市场得以存在的前提。百度认为,为交易提供便利、节省时间所带来的价值,是互联网在广告之外最有前景的赢利模式。

  发现贴吧用户沟通的需求不断膨胀,以及QQ等即时通讯工具受到市场热捧后,百度进行了大量用户调研和访谈,发现即时通讯确实很有市场前景;同时,这个工具可以强化社区的用户黏度,扩展网络关系链。

  百度一直致力于提供最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百度的主旨是“投用户所好”,推出即时通讯工具正是体现了这一主旨。

  于是,百度决定推出自己的IM工具,并确定要走自主研发的路线。为了保证出师顺利,百度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业务部,把公司原有的一些精英调配过去,同时也招揽社会上的有志之士加入。

  管理层要求IM研发团队不得对外泄露有关情况,以免削弱它的商业价值。在一年多的日子里,相关人员对研发进程都三缄其口。也正是因为保密程度高,这个新生儿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一无所知的外界对这个产品也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好奇和关注。

  酝酿之初,有人提议用“百度小声”、“百度说吧”、“百度Hi”来命名这个即将横空出世的即时通讯工具。最终,亲切、简单的“百度Hi”赢得了决策层的芳心,成为百度IM的代名词。

  俞军是这样评价百度Hi的:“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机地贯穿整合了百度的主要产品线和服务,优化了用户体验。”

  Hi的设计、研发和测试等环节都是由百度人自主完成的,经历了一年多的攻关。Hi,虽然极其简单,只有5M,但已经囊括了全部的主流功能,即集文字消息、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等功能于一身。百度Hi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即时通讯与现有社区产品紧紧联合在一起。第一次登录百度Hi时,系统会自动导入用户的百度空间老友。用户能从空间页面上添加好友到百度Hi,或在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百度知道等页面上,向好友发起即时通话,还可以建立属于某个贴吧的百度IM群。

  2008年3月26日,获得邀请的用户就可以登录使用百度Hi了。

  社区化的成功,使百度从一个纯粹的搜索工具,变成了一个媒体和网民习惯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百度从一个单向提供搜索结果的工具,成了一个网民可以互相交流、表达意见的场所。百度突然变得很有交互性和黏性了,百度Hi发布后,这种交互性和黏性就更强了。

  但是,对于百度Hi的面世,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