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是稀缺的。很久以前,有一些论坛设计过“消灭零回复”活动,这类活动很适合以成就的方式包装,它适合全站/全产品、有纪念意义、有大规模效应的场合。
成就的设计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循序渐进的获取逻辑;可展示给其他用户的渠道;部分成就应当具备稀缺性,并具有普适性。
排名与竞争
排名系统,最常见于游戏,端游(客户端游戏)时期,各大游戏公司热衷于做充值排行榜、武力排行榜、公会排行榜,服务器TOP 10的游戏角色会受到服务器其他阶层用户的瞻仰。后来,360将排行演化成竞争。
图5–44
资料来源:360安全卫士
排行与竞争策略,运用正反激励的手段,刺激用户使用产品。设计这类激励策略,需要注意: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兼顾;放大正面激励的快感,控制负面激励带来的挫败感;从负面激励转向正面激励的操作成本较低,可以鼓励用户进行转向。
积分
国内的积分体系,最早起于论坛,脱离了通用积分的概念,而成为单纯的激励用户行为的营销手段。积分大多数通过鼓励用户做出系统认可的行为来获取,获取的积分可以兑换礼品或者与等级相关联。当一种积分的做法遭遇瓶颈,可以采用新的积分体系。
使用积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积分应当对用户有价值;如果积分能够兑换实物,需要确定积分的成本承担方。
除了以上激励措施以外,用户激励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措施。这些措施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刺激用户的持续活跃与留存,甚至是付费。运营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的产品与用户群,做一些调整与定制,在用户运营的过程中,会收到持续的效果。
设计激励制度,需要考虑几个层面的内容。
产品特点
你的产品有什么特点,什么功能与哪些KPI相关联。
运营目标
用户的哪些行为应当被鼓励,哪些行为应当被遏制,激励手段分为正、反向,奖惩有度才能更好地激励用户。
客户群体的特征
用户群体有哪些特征,能否顺势而为。
成本结构
一套激励机制是否需要付出成本,成本共计多少,分摊给单个用户是多少,这些都需要测算。
尊重用户,但保持距离
在用户运营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用户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譬如,引入种子用户的时候,我们可能和用户交流非常密切,每天聊天。譬如做社区的运营人员和用户打成一片。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做一个简单的提醒:用户运营人员可能会和用户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切记尊重用户,但不盲从用户;切忌和用户走得太近,也切忌没有交集。
有人曾在知乎上提过这样的问题:“知乎为什么不采纳用户意见并立刻改进?”当时我在这个问题下面回复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观点是:“一个产品,最难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最难的不是改变,最难的是坚持。”
这句话不仅仅针对产品设计本身,对用户运营层面也是如此。用户并不总是对的,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运营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跟着用户的要求走。
我们来说一个例子。
一位运营经理某一天来问我:“亮哥,最近我们的用户活跃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我发现之前的一次改版中,有一个分类入口被隐藏得比较深,我做了一些用户调研,用户表示希望把这个入口再提上来,你觉得我该怎么做?我该不该直接和产品经理沟通这个需求?”
我问他:“改变了入口位置之后,你们有没有在用户改版后第一次使用产品的时候,做过引导?”
“没有。”
“那有没有通过短信、EDM等方式通知用户?”
“也没有。”
“那你们在运营方面做了什么?”
“加了一个FAQ。”
如果网站(产品)运营人员对用户不够尊重,产品有变化不告知、不引导用户,用户当然会觉得不愉快,互联网的发展很快,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用户很容易找到其他新产品。
反过来,如果用户提出了建议,运营人员不思考如何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准备全盘接受。这显然也是不对的。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是。
2005~2008年,我在中国少年雏鹰网工作。这个网站是一个面向7~16岁青少年的绿色博客社区,可能是当时面向这个年龄阶段的最大的青少年社区,同时也是最早的青少年博客社区。
因为是社区,所以网站有很多小组并拥有一群少年意见领袖。2006、2007年,一位极忠诚但已不是很活跃的少年意见领袖因为一些事情,与一位青少年管理员发生了争吵,从一对一,发展到多对一,然后发展到多对多。
一个是在社区活跃多年,有众多好友的意见领袖;一个是新上任的社区某分类用户管理员,同时在社区内拥有很多和他同年龄同背景的朋友。两人吵起来以后,一时间社区用户开始站队,分成两派彼此指责,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来找编辑们评理,双方措辞激烈,而意见领袖尤甚,因为她在社区时间更长,提供了很多内容,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编辑,大家都认识她、欣赏她。
当时,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错误的决定,就是以中立的立场来面对这件事情。
最后,少年意见领袖从社区离开了,她的小伙伴们也随之不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