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容运营者来说,如果要让内容到达消费者,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几个问题:
·内容消费者是谁?
·他们通常在什么地方活跃?
·他们的习惯是怎样的?
·最近他们在关注什么热点?
·我需要提供什么内容才能让他们注意到我、爱上我?
以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答案是“用户研究”。
虾米的初期用户中有40%是豆瓣的用户,两个产品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所以虾米最初的用户找寻,是通过豆瓣来做平移用户,这一动作背后隐藏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用户是他的,也是我的。因为用户是大家的,让内容消费者发现我、找到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了解到我的内容是他喜爱的、需要的。
具体应该怎么做?抓住种子用户。请注意,并不是只有内容生产者才是种子用户,一个以内容为主的社区或者网站,内容消费者的类型和内容生产者的质量一样重要。
如果我们把猫扑大杂烩的典型内容消费者移到天涯论坛,把百度贴吧的典型内容消费者移到知乎,把知乎的典型内容消费者移到人人网,可以想象一下会发生怎样的场景,而这样的假设也确实在发生。至于结果,我想各个社区的老用户甚至种子用户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而最多的感受莫过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户闯入我的地盘?”
对于内容运营者来说,要让内容生产者持续地创造内容,就要尽量避免在一个时间段内,带来大量与内容生产者创造的内容类型、内容质量不匹配的内容消费者。
我们经常听到“水化”、“论坛化”的字眼,其实这背后的问题就是内容消费者的引入有偏差,或者速率有偏差,引发了社区或者网站内容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冲击到了固有的核心用户,导致用户出现了不满情绪,进而会出现用户流失,甚至用户结构崩塌。
当然,随着用户群体扩大,用户本身的新陈代谢是很正常的,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所有用户都在同样的生命周期,对产品充满依赖。但我们需要注意,在扩大用户群体的过程中,对已有用户群体不产生过大的冲击,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维护内容生产者
除了避免大量不匹配的内容消费者进入带来的冲击,我们还应当做好内容生产者的维系工作。传统论坛的做法是通过等级、特权进行区隔,一些社区的做法是通过积分、权重、赞同、感谢等方式,还有一些平台的做法是加V、认证,做法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这些方式的目的都类似:人为隔离对丰富社区内容拥有不同贡献度的用户,以保证核心的内容生产者不受到过多的干扰,尽量避免“鸡同鸭讲”甚至互相倾轧的现象,以维护内容社区的健康、稳定。
我们还记得微信在2014年年底对诱导分享与诱导关注行为的严厉打击,我们也记得微信在2015年2月和3月分别对非法分销及低俗文章的打击,我们更会记得突然某一天,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被隐藏在一个叫作“订阅号”的分类里,这些行为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大量的垃圾内容填充到用户的Timeline(时间轴)中,造成过于负面的影响,从而损害用户体验,进而威胁整个微信产品的稳定。
内容如何扩散
至于内容的扩散,相对于上面两个问题来说,其实是最简单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有各种工具、各种渠道可以让内容扩散。新浪微博的转发活动可能是此前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转发并@几位好友,就可以获得奖励;在知乎发展过程中,淘宝上甚至有知乎“点赞”服务出售;JiaThis网络书签按钮聚合网站插件红极一时,可以快速将内容分享到社会化媒体平台;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产品对于内容扩散的帮助,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是:有人在微信群发了一个红包,顺便留言:“抢到红包的朋友麻烦转发一下下面的这条内容。”
内容扩散还有其他渠道,我们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做法只有效果、范围、程度的不同,他们的目的几乎都是一致的。
如何让社区用户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社区内,通常是由20%的内容生产者贡献了80%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二八法则”,事实上“二八法则”在内容社区里可能会放大到1∶9,甚至是1∶999。
一位资深程序员(知乎ID:苏莉安)在2014年做过一次很厉害的数据调查。他以自己建立的一个网站监控到的2.8万名用户作为种子用户,在8月21日~8月23日之间收集所有关注关系,得到了350万基础用户,然而对此350万用户的分析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350万人中,仅有34万人曾经回答过问题。也就是说,以这350万用户为选型对象,仅有不到10%的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34万内容生产者中,还有50%的人从来没得到过赞同、超过30%的用户没有人关注,换言之,一个社区的绝大多数内容消费者的目光,聚焦在不到总数(以350万用户为选型)千分之二的内容生产者身上,这些内容生产者才是社区的核心用户,关系到社区的前途。
我们始终应该明白一个事实:大多数社区的内容生产者是稀少的,而消费内容的用户则占绝大多数。
因此,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如何让社区的用户动起来。所谓动起来,是指让用户活跃起来,不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