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1日,百度知道的测试版本发布。
发布的前一天,也就是2005年6月20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这天,俞军开会时接到田晓萌的电话。当时还是实习生的田晓萌紧张地对俞军说,某大型门户网站类似百度知道的产品刚刚发布了一个修改版本,更令人意外的是,其产品新版本的设计界面和操作模式,都与即将面世的百度知道颇为相似。田晓萌很担心由于界面风格和操作模式类同,百度知道有可能会被网民指责抄袭。显然,百度知道的设计方案可能提前泄露了。
俞军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产品的界面风格和操作模式可以模仿,但两个产品内在的设计理念是大相径庭的,知道内部具有百度独特的核心技术和理念,用户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于是,他宽慰田晓萌说,百度知道有一个大的基础平台,就是百度搜索的特点和功能,这个平台类似于一棵树的种子,百度知道是树木的地上部分。虽然一开始两棵树的样子差不多,但最终是否成材还是由种子和土壤来决定。
作为百度产品的掌舵人,俞军决定,对于该大型门户网站发布产品的修改版本不予理会,按照计划第二天正常发布百度知道的测试版本。
果然,百度知道发布后,有些网民怀疑百度知道的创新性,但也正如俞军所料,最终用户检验出了其含金量。
百度知道从2005年6月开始测试,11月正式推出。从百度知道开始上线测试,到2005年11月8日正式发布期间,百度知道的流量和用户数翻了几倍。正式上线的第二天,百度知道就超越竞争对手成为流量第一的中文问答产品。
有意思的是,那家大型门户网站的那个类似产品,在坚持了半年后,又悄然改回原来的界面和操作模式了。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有问题,百度知道”,已成为中国千万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经过一年的发展,百度知道解决了超过1000万个问题,每天都有数万个新问题被提出或解答。2006年12月4日晚上,第1000万个百度知道问题终于诞生。百度产品市场总监边江称:百度知道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动问答平台。1000万个百度知道问答相当于100部《十万个为什么》。百度“知道小组”其实很早就开始为第1000万个问题的到来做准备了,不过网友的热情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第1000万个问题比预期早来了两天左右。
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互联网没有秘密,简单从表面模仿别人是永远不会取得成功的。
百度知道的成功,不仅大大满足了百度用户的搜索需求,更成为整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库,为整个中文互联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百度更懂得中文、尊重用户体验以及非常强调与搜索引擎的密切结合有关。
首先,百度知道的问答过程,实际上也是互联网信息内容的重构过程。之前大部分用自然语言进行搜索的描述性的问题,搜索得到的结果往往相关性较差或者直接无结果;现在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则能直接反馈给用户非常贴切的搜索结果。于是,搜索引擎可以不通过算法调整,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搜索获取所需信息的难题,这可以说是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知识问答平台对搜索引擎的最大贡献。
其次,百度知道与百度搜索紧密结合,对提问者的回答,除部分来源于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相当部分是回答者头脑中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而这部分回答再进一步作为信息源,通过搜索引擎提供给其他搜索者,达到了这部分显性化知识的反复利用。
此外,百度知道本身具备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于纯知识内容的建构和对广告或无关内容的排斥,使得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帮用户排除干扰信息。问答式的特点也决定了搜索结果的直接性和相关性的直接提高。这些都使得百度知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为那些搜索技术不熟练的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可以说,百度知道实质上是对百度搜索引擎功能的一种补充,让网友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通过对回答的沉淀和组织形成新的信息库,供用户进一步搜索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既是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创造者。这或许可以看做是对过分依靠技术的搜索引擎的人性化完善。
对于百度知道的巨大成功,俞军也总结过两点:一是百度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平台,已经拥有了非常庞大的用户搜索量,百度搜索和百度知道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是百度产品的天生优势;二是百度的团队,无论是产品团队、研发团队、UE设计团队和相关团队,都能够深刻理解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重视这些需求就能使用户在搜索的时候感到很舒服。
这两点非常好地体现了百度的使命:尊重用户体验,更好地帮助用户找到其所需。
全民编写大百科
随着百度知道的发展,百度搜索引擎产品部门发现,百度知道中相当比例的问题是以“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句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很多用户在百度知道中提问的意图,是希望找到对一个事物的定义、解释。但无论从网页搜索的排序规则角度来看,还是从互联网上本身存在的知识性资料的状况来看,对用户这种需求的满足率都不高。所以百度就有了单独做一个产品,来满足用户这种需求的想法,百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