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百度处理     |      2021-11-19 18:56

  康比皇且蛭畔⒌拇铩? 所以,商业经济的变化,不是你我说了算,而是媒介进化说了算。有一次,本书作者秦阳从机场打出租车回家,司机师傅是个中年人,谈吐不俗,于是老秦就跟他多聊了几句。一聊才知,这位司机师傅不是普通的师傅,以前是做生意的。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开公司销售仪表器材,在那个大多数人工资才几百块的年代,他用几年时间就有了上千万的身家,在武汉最繁华的地段有一幢300平方米的别墅。

   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那个时候的钱真好赚啊。

   老秦问:此话怎讲?

   司机师傅说,我觉得是因为那个时候信息比较闭塞,别说手机没普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还是BB机,所以获取信息非常难。这意味着什么?只要我能有资源渠道,我今天在某个地方把一件80块钱的东西卖出800块钱是很容易的,因为获得真实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有时候还得请客吃饭送礼拼人脉,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更难了。所以,只要你真有需求,就得付这个价钱。那时候每天早上到公司,门口已经有人等着进货了。

   瞧,当时的商业大都建立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基础上,如果市场缺乏外部监管,那势必就更乱了。

   后来为什么钱不好挣了呢?因为信息流通越来越容易了!除了电话、手机这些通信设备,互联网更是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比如说,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值80块、哪里卖得更便宜,马上去搜索引擎搜一下,什么都知道了,谁都可以轻松获得。而且网络购物渐渐开始崛起,谁都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来进行交易。就这样,靠信息的不对称进行投机倒把的行为难以为继了。这位师傅没做好转型,一下子赔了很多钱,加上投资失败,连房子都卖了,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去开出租车。

   但互联网仅仅是工具,信息依旧是人提供的。所以,一旦互联网普及化,依然会出现问题。

   什么问题呢?

   竞价排名、刷好评、水军……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又出现了——我知道你要搜索信息做决策,所以我提前在你要来的地方埋好信息,你搜到的信息就是我给的诱导信息。

   那么,为了让获得的信息更靠谱,我该怎么办?

   好吧,不问冷冰冰的搜索引擎了,我跟活人交流!

   所以,各种多对多交流的主题论坛兴起了,相互之间通过论坛的讨论确定信息的靠谱程度,可以看到,大量论坛讨论主题为“××是不是靠谱”“××真的假的”“听说××,求辟谣”“××卖的是正品吗?”……

   这时,大家又发现,一群水平半斤八两的人讨论半天,往往还是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还得有专家、达人、高手啊。

   所以这时,博客、微博等一对多的交流平台火了,基于这些平台,后来出现了网红模式。

   后来大家又发现,网红们为了利益也经常不靠谱啊,还是熟人值得信任!——于是,谁也不知道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下一个是谁会变成微商或代购。

   微商之所以能火,是因为熟人关系比生人关系更有可能带来商业价值。基于熟人关系,你了解某人的喜好,敢于让他参与到产品制造流程中,敢于公布真实成本,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他对你也够放心。

   但是微商泛滥之后,还是伤了熟人圈,然后,社群开始火了。

   为什么社群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因为社群相对于前几种模式,具有更全面、更可信、更多元的经济效应:

  4.5.1信任效应

   当下的年轻一代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并希望找到同类的部落,一起玩耍。而科技的发展尤其社交媒体的日趋成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但让连接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也让信息扩散速度大幅增加,每一个个体的声音都可能在瞬间被放得很大、很广、很远——我信任,所以我购买,我信任,所以我转告,基于“情感认可纽带”产生了消费行为。

   所以有人说,未来是垂直社群的时代。

   想象一下,随着这些年轻人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当他们的独特观念变成普遍观念,当他们不再看电视、海报、杂志报纸上的广告,当他们不再相信明星的代言……而是关注社群朋友们在朋友圈里的赞美或吐槽,而是询问社群里的小伙伴,而是相信社群领袖在分享中的推荐……

   所以,未来的商业,聚焦社群很关键。

   这种源于社群的信任产生的口碑传播能量,自然会被有头脑的商家看重,希望作为营销传播中的一环。

   这就决定了,越是亚文化认同感越强,越是小圈子活跃度越高,越是粉丝群规模大的社群,越具有商业价值。

   不过,要实现这种商业价值输出,社群的运营者要考虑规划自己的社群连接器。连接并不能自动发生,除非你设计了让企业容易参与的连接器来加深信任。

   像小米这样的企业,是围绕产品构建社群,所以小米的输出定位是让更多粉丝通过他们的发布会、米粉节、体验店感受到小米对用户的热爱,进而让用户自发成为产品口碑代言人。对于罗缉思维这样缺乏明确产品的社群,就必须不断出策划整合资源进行跨界营销。

  4.5.2连接效应

   Uber生产汽车或拥有汽车吗?——不,但它创造了汽车车主与乘客之间的连接,估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超过了大多数汽车公司。

   阿里巴巴生产产品或贩卖商品吗?——不,但它创造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连接,阿里集团估值超过千亿美元。

   ……

   从互联网诞生起,“连接”就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把这个词想通并且结合了商业模式的企业,都获得了惊人的商业利润。

   社群也是典型的连接方式之一,在太平人寿手握5万社群成员的PP琪看来,社群的要义就是这个词:连接——连接顶层优质资源和对资源感兴趣的所有人。

   他用自己所从事的保险行业做了一个比喻:

   一般来说,保险的销售流程是这样的:①计划与活动;②主顾开拓;③接触前准备;④接触;⑤说明;⑥促成;⑦售后服务。

   如果我们画一条直线,从第一点到最终点,每一点辐射到客户的因素都是:保险。所以这一点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很厌烦,你害怕和客户谈保险。接触之前的①~③我相信你会准备得非常充分,在④你可能会有犹豫,毕竟销售也是一场心理战,你会有胆怯惧怕上场的时候,在⑤如果你的准备不足、技能欠缺就可能失利。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个模型:你在一个村子里,你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你谁都不认识,你要在这里做单。上面的专业流程大体就是你怎么样在这个村子签单的问题。

   社群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拥有“社群”思维,你不需要进一个村子。你需要做的是自己建造一个村子,然后让大家都来到你的这个村子。凭什么让他们来?所以你要以一个“共同的爱好”来吸引他们,人都是以“某些共同点”聚集在一起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点很好理解,譬如我们经常举办的“高产会”,邀请名师过来讲课,在邀约客户的时候我们也方便了很多;譬如明星开演唱会,大家蜂拥买票去参加等。

   可能你无法创造这些极具吸引力的点,但仅凭“大众兴趣”这些弱关系的存在,你也是完全可以组建出“爱好村”的,后期的用户转化仍需功夫,但你已经做到把大家吸引过来,不就成功一半了吗?

   没错,群体可以通过社群连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营销机会。

   比如,万能的大熊建立大熊会,开展各种线上分享和线下见面会机会,通过这些分享和见面,大熊又可以对接资源,让自己的社群成员成为这些资源的参与者、众筹者或者购买者。不管以什么名义,这些都是直接的二次营销机会。

   像秋叶鼓励社群成员动手用微博交作业或发布作品,不仅仅鼓励了学员,优秀的学员作业其实也给他的课程做了口碑推广,带动更多的人群购买课程。

   BM社群不断让社群成员从线上走到线下,在一个个城市开发出丰富的训练营活动,然后在不同城市之间复制,而且让不同城市的成员在活动中互相跨城参与。这种突破地理时空的连接,让社群成员接触到更多不同个性的人、不同能量的嘉宾,丰富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厚度,也很自然为企业和嘉宾提供了面对面营销